我和身边的朋友聊天经常发现这个问题: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没什么热情,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

周刊开源(Github:wmyskxz/weekly),欢迎提交 issue,投稿或推荐精彩内容。

题图

国外公司造出全球目前最“特殊”的拖拉机,是唯一一款以氨为燃料的车辆。

本周讨论:如何转变职业

(本期来源:如何转变职业

使用 Midjourney 绘制

我和身边的朋友聊天经常发现这个问题: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没什么热情,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去美国的留学生大多选择计算机科学专业,因为这最容易找工作并留下来。但不是所有人都热爱编程。写码的薪水很高,诱惑很大,但高薪也有一个坏处,就是它会让你觉得其他事情好像都没那么有意思。

不是说你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因为工作可以只作为谋生的手段,让你能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但如果它剥夺了你大部分的时间,还让你失去热情,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最近读了伦敦商学院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Herminia Ibarra)写的《Working Identity》,中译本叫《转行》,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策略,想在这篇文章里和你分享一下。

你不必先弄清楚你的热爱

大部分文章都建议我们从认识自己开始,推荐我们回顾过往经历,总结自己的三观,或者做做性格测试。但很少人通过内省找到自己的热爱

文章作者说在他的印象中,从小就想学钢琴,但以前一直没这个条件。后来工作了,找了老师,热情满满地开始学。不过疫情来袭,每周只能线上上课。缺少了互动,作者渐渐觉得弹琴没那么有意思了,也就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从这个经历可以让我们看出,热情可以让我们开始,但不足以持续。就像创过业的人都会说,点子不是那么重要,执行更重要。

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认为,那种毕生追求的事业的召唤只有在回首之时才变得明晰。他在《The Second Mountain 第二座山》里写道:

人们经常感到一个召唤,但并不真正理解。他们可能会忘记它,还有可能走开去做其他的事情。直到后来,他们才能编织出一条简洁的线性叙述,描绘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人迹罕至之路的。

让我好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个事件,难道只会有一个这样的召唤吗?

我们有多个自我

我后来意识到,我其实对很多事情都有所兴趣。当我打开视野、探索更多后,我还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事情,甚至包括之前觉得无聊的。

伊贝拉在书中提到了成人发展理论,说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会改变。我们会重新发现以前忽略的价值观。比如在成年初期,人们很容易受他人的期望所支配,但随着日渐成熟,我们能够超越社会和环境施加的压力,最终成为自己。

探索自己的内心不是没有用,问题在于,如果执着于找到一个热爱或者一种命中注定的职业,我们只会坐着干等,什么事都不干。

但我们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从理论上。我们在不断尝试的迭代中进步。

正确使用内省这个工具的方法是用来找到更多选项。当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便可以一一尝试,然后再确定哪个是真正想要的。

尝试更多选项

创造选项很重要,是因为人生更像一块峰峦叠嶂的地貌,而不是孤峰一座。要登顶高峰,最优的算法不是从你既定的地方往上爬,这只会给你局部最优,登顶后你可能还发现这并不是你想要的。更好的方法是先四处随机探索,选好了再决定攀爬,因为探索后你会发现那些你以前完全看不到的选项,找到更适合自己的。

职业选择这个地形有着塔勒布所说的「凸性偏差」(convexity bias,在这里叫「凸性优势」可能更好理解)。对于这些事情,试验的好处要比坏处大很多。

所以更好的策略是,尝试很多东西,保留匹配自己的,舍弃不喜欢的。他拿烹饪举例,写道:

烹饪完全依赖于反复试验的启发式方法,因为我们不可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设计一道菜,或者根据营养成分逆向设计出一种味道。比如做凉拌菜调料,我们会添加一种成分,比如说某个香料,看看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味道是否更好。如果喜欢我们就留着,不喜欢的话可以重新做。这很重要:我们有选择权,而不是有义务来保留结果。这让我们保证上限,同时又免受不利结果的影响。

这个策略要有效,损失要很小。我们没有时间和资源去尝试所有感兴趣的职业,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快速迭代

这个策略也有心理上的优势,因为问题太大的话我们就茫然失措,动弹不得。而从小事开始,获得一些小成功,能让我们迈向更大的成功。

伊贝拉建议,不要问「我是谁」,而要问更小、更好测试的问题。比如「在我可能成为多个自我中,哪一个目前最吸引我?哪一个最容易测试?」

寻找新的联系

在职业转变期间,尝试应该占据主要的时间。在这条路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结交新朋友。伊贝拉提到这其实是过渡期的一部分:

在重塑自我时,最了解我们的人往往不是帮助我们的人,而是最有可能阻碍我们的人。他们可能希望支持我们,但实际上他们往往会强化──甚至拼命试图留存──那个我们试图摆脱的旧自我。

新朋友除了能给我们支持,给我们展示什么是可行的,还会分享宝贵信息。哈佛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发现,大部分人找到工作是通过他们不常联系的人。这些弱联系之所以有用,不是因为关系的密切程度或者那些人的职场影响力,而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同的人,能带来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

找到我们仰慕的、想要模仿的人还可以帮我们弄清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德里克·西弗斯(Derek Sivers)说他问了自己「我心中的英雄是谁」后恍然大悟。虽然他大部分都在写程序和创业,但他意识到自己其实想成为一名作家,因为他心中的偶像都是作家。

编织新故事

在最深的层次上,职业的改变是身份认同的改变。

我最近听一个朋友说他目前的工作很忙,也知道这不是一条最好的路,但没做什么改变。他理性上知道要改变,但感性上并没有说服自己。

这很正常,因为职业的转变包含一段漫长而混乱的过渡期。伊贝拉将这样的心理空间描述为:

我们真实处在不同的自我之间,一只脚仍然牢牢地扎在旧世界,而另一只脚正朝着一个尚未定义的新世界试探性地迈出。

在此期间,我们尝试新的活动,不仅了解有什么样的职业存在,有哪些可能性,我们还把自己放在那些具体的情况下,评估自己的表现。我们结交新朋友,掂量自己跟他们是否相似,或者能否胜任他们做的事情。

但还有一件不容易感受到,却很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在创造关于自我的新叙事

这个图改自《Atomic Habits 掌控习惯》里关于行为改变的模型,原图从外到内分别是结果、过程、身份认同。这两件事很类似。

随着经历的增长和视野的打开,我们开始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部分。我们远离那些只会给自己带来短暂快乐的外部奖励,转而寻找与我们的价值观和性格更一致的内部驱动。

深刻的变化在内心发酵。我们开始理解我们的过往经历,逐渐在迷雾中看到一条清晰的道路。我们的情绪和思考开始交融,我们感受到顿悟,逐渐有勇气迈出双腿。

顿悟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我们并不能刻意制造一个戏剧性的转折,不过,当发生的事情和我们的意愿相一致时,我们可以将它们编织到我们重塑自我的叙事结构里,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不仅对他人说,也是对自己说的。

「了解你自己」经常被看作是改善工作和生活的关键,但结果证明,对自己的了解是这段旅程结束后的奖励,而不是开始时另一头的亮光。

抓住机会

什么时候做出转变的决定?

伊贝拉提醒我们,机会之窗时而开启,时而关闭。如果我们不利用获得的顿悟付诸行动,「旧的习惯将重新占据上风,让基本的问题停留在未解的状态,需要等到它们再次变得紧迫。」

文章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当我们不再获得有用的信息的时候、当我们因为延迟选择而丢失了机会、当我们获得了关键信息觉得很有把握了(直觉),我们就可以双脚大步向前了。

策略总结

你应该看出来了,改变职业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需要反复实验,需要来来来回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和外界碰撞,尝试新活动和结交新朋友,还在内心需要不断改变自我叙事。

总结一下这几条策略,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创造选项,采取行动,然后再反思
  2. 从小事开始尝试,用小成功建立信心
  3. 寻找人和圈子,建立新联系
  4. 将经验编制到自我叙事中
  5. 抓住机会,适时而动

热点新闻

1、激光引导闪电(英文)

我们都知道避雷针能防止雷击,但是他们只能保护附近的区域。科学家们最近第一次使用激光引导闪电的技术,来使其不会击中地面上的建筑物或人。这种技术可以保护更广泛的区域,因为它不需要像传统的金属避雷针一样安装在建筑物上。


2、牛磺酸缺乏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英文)

发表在 Science 上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循环中半必需氨基酸牛磺酸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补充牛磺酸减缓了衰老的关键标志物,如 DNA 损伤增加、端粒酶缺乏、线粒体功能受损和细胞衰老。

人体中牛磺酸的丧失与衰老相关的疾病有关,牛磺酸及其代谢物的浓度随着运动而增加。补充牛磺酸可以延长小鼠的寿命和猴子的健康寿命。

PS:兄弟们,好像就是红牛里面带的那种牛磺酸…


3、硬盘容量飞跃:32 TB HAMR 驱动器即将推出(英文)

希捷最近分享了一些关于推出采用热辅助磁记录 (HAMR) 技术的下一代硬盘的新见解。该公司最初的商用 HAMR 硬盘预计将在 32 年第三季度提供 2023 TB的容量,但新的记录技术将使容量相对较快地增加到 40 TB。

同时,高容量 HAMR HDD 将与尚未发布的 24 TB 和 28 TB 驱动器共存。


4、苹果发布首款混合现实头显 Vision Pro

6 月 6 日,苹果 2023 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3)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本次 WWDC 的口号是「码出新宇宙(Code new worlds)」。和爆料基本一致,苹果发布了其首款混合现实头显设备 Vision Pro 以及全新的 15 英寸 MacBook Air。此外,苹果各大设备的操作系统均迎来升级。

万众期待的 Vision Pro 压轴登场,这款产品堪称苹果公司近 10 年来最重要的一款新产品。苹果花了七年时间来研发 Vision Pro,并且多次推迟发布。苹果 CEO 蒂姆·库克称:「这标志着一个旅程的开始。」

据苹果公司介绍,用户可以通过手、眼和声音来控制 Vision Pro,这款设备将使用户能够以更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电影、电视节目和游戏。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苹果还展示了 Vision Pro 在工作环境中的使用。Vision Pro 能够投射一个类似于现代桌面的屏幕,以取代电脑显示器,用户可以使用键盘等设备打字。

Vision Pro 预计将于 2024 年初上市,售价为 3499 美元。


5、OpenAI 访问量上榜全球访问量最高网站 Top 20

6 月 5 日消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3 月份共有 8.47 亿用户访问了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的网站,比 2 月份增长了 54%。

在短短一个月内攀升了 9 个名次,一跃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网站榜单的第 18 名,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震惊。

文章

1、ChatGPT 终极指南

ChatGPT 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自然语言人工智能。这个指南提供了100多个资源,涉及到编程、设计、写作、营销、文案、工具、赚钱等多个领域,助力你学习如何使用 ChatGPT 来优化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包含 GPT-3 和 GPT-4)。

PS:一手资源基本都是英文的,还包含了 Youtube、Twitter 的内容,需要科学上网


2、使用手表作为指南针(英文)

使用手表作为指南针的示例(北半球,上午 10:30)。

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方法,即将手表的表盘水平放置,将时针指向太阳,然后将表盘中间的线段指向时针和12点钟之间的线段,这样表盘中间的线段就指向了南方。但是,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了这种方法的不准确性,因此建议读者不要完全依赖这种方法。


3、一些博客神话

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些阻止人们写博客的迷思。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迷思,例如“你需要原创性”和“你需要成为专家”,并解释了这些迷思的不正确性。


4、没工作的这一个月,我做了一次自我整理

个人化很浓郁的一篇文章,是作者对于自己人生的反思。


5、电网的诞生(英文)

美国高压输电线路,1949 年

作者详细阐述了电力如何从 20 世纪初的稀缺奢侈品,转变为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

从 19 世纪末的电灯泡发明开始,讲述了电力系统的起源,以及电力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普及到美国的家庭和工业中。

文章还探讨了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竞争,以及交流电最终在电力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此外,文章还讲述了电力系统的规模化和集中化,以及电力公司如何通过并购和合作来实现规模化。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现代电力系统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机会。


6、受伤的二维码(英文)

二维码的工作原理

文章首先解释了二维码的工作原理,包括二维码的定位块、格式和版本信息、掩码的使用以及数据的存储方式。然后,文章详细介绍了二维码的纠错能力,二维码使用 Reed-Solomon 纠错算法,有四个可配置的纠错级别,从低(Low)到高(High),纠错能力从可以恢复 7% 的码字到可以恢复 30% 的码字。

接下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二维码进行了各种扭曲和变形,以测试二维码能够承受多大的损伤而仍然能够被读取。实验包括缩小二维码、旋转二维码、降低对比度、损坏定位块、添加噪声等等。


7、一切为时不晚

1985 年,当时几乎所有你想要的任何 .com 域名都是有效的,你只需要申请,甚至无需任何费用。

2014 年,这时还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前沿地带!你可以选择几乎任何一个的类别,然后添加一些人工智能特性,将其部署在云端上。市场要求和壁垒都很低,很容易做到第一。

因此,真相就是: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对于发明创造东西来说,没有比现在是更好的时间了。与现在相比,从未有过一个更好的时期,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开放、更低的门槛、更高的效益/风险比、更好的回报、更广阔的上升空间。现在,就在此时,那些未来的人们将回看现在,并且会说,“哎呀,要是能够生活在那个时代该有多好呀!”


8、你应该建造什么?(英文)

在公司的最初阶段,弄清楚到底要构建什么很难。

早在 2012 年,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就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为“如何获得创业想法”。作者在重新审视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收获:

  1. 不要试图提出创业想法;
  2. 确保有人需要您的产品;
  3. 活在未来;
  4. 不用担心竞争;

你如何提出你的想法并不重要,只要你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建造人们想要的东西

好奇星人

1、人都热化了,瑞幸的冰怎么还没化 | 答案如下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冰中的杂质越多,越容易融化,比如冬天市政部门总是往结冰的道路上撒盐。

在家中制冰时,我们的原材料是自来水,这种水看似无色无味,却仍然含有许多杂质。而咖啡店为了提升饮料的口感,普遍在店内使用商用净水器

除此之外,咖啡店的制冰方式也更先进。在家里制冰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将水倒入冰格,再放进冰箱冷冻室。这种静态制冰方式会导致冰块由外面开始结冰,立方体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先开始变成固态。

在这一过程中,原本水中自然溶解的空气会逐渐排出,但由于边缘已经凝固,气泡跑不出去,只能被推到尚未完全冻结的冰块内部,最终变成冰块内的孔隙。这些孔隙不仅会使自制冰块显得浑浊、不透明,也会在冰块融化过程中,增大其与饮料的接触面积,导致冰块化的更快。

咖啡店制冰时多使用流水式商用制冰机。机器上类似于冰格的装置称为蒸发器,通常是一块竖立安装的方形隔板。水流会顺着蒸发器上面的槽孔不断流出,依靠重力自然流过整个蒸发器表面,一层层凝结。整个过程中,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这样的好处是,制冰过程中,水中的气体始终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散逸。制作出的冰块几乎不含气泡,冰块显得更晶莹剔透,密度也更大,放进杯子里,与饮料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散热更慢,更不易融化。

商业制冰机生产出的冰块温度也更低,因为蒸发器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通常比家用冰箱更低。

瑞幸冰块保存时间格外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家给的冰实在是太多了。2023 年 3 月,#瑞幸被吐槽咖啡3口喝完剩下全是冰#,这个话题就上过热搜。

不过,不只是瑞幸,冰块含量多可能是咖啡业的通病。星巴克的正常冰拿铁,整杯咖啡为 752g,冰块重量为 483g,冰块重量的比例甚至略高于瑞幸,达到 64%。因为冰块太多,还曾经有美国顾客将星巴克告上法庭,索赔 500 万美元。

打官司太费时费力,如果在意性价比,不妨直接点一杯热咖啡吧。再去楼下便利店买一杯食用冰块,轻轻松松在这个夏天DIY双倍的快乐。

言论

1、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做《四千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生大约有 4000 周,将那么有限的人生,用来追求效率是错误的。你本来想得挺美,努力工作,早点把事情做完,然后就可以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享受休闲时光。

但实际上,你的效率越高,就得到越多的工作,世界给你提供的工作量实际上是无限的。

解决办法是,你要找出那些对你重要的事情,给它们安排时间,把它们放在更优先的位置,而不是把它们推迟。

安排时间,而不是说“没有时间”

2、

所有的人都是被管束,才有今天的成就。人类所有的艰辛努力,都是靠管束才能成就的。在自由状态下,人绝大多数是选择崇高还是选择堕落?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完全不受限制,你是向往崇高还是向往堕落?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嘴巴说我向往崇高,但是实际就是在堕落中无法自拔。

经验哲学家阿奎拉告诉我们,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越今生。

罗翔

3、

“人工智能不会抢走你的工作,”瑞士日内瓦研究生院(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经济学家兼教授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说。“使用人工智能的人会抢走你的工作。”

越来越明显的是,人工智能将打击平庸的上班族。(英文)

4、

快速做事很重要。一周是一年的 2%。

我相信的一些事(英文)

5、

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很高,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冰川融化游戏和海平面上升游戏。我们将承受这些后果和更高的温度。

联合国气象负责人说,世界已经输掉了阻止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战斗(英文)

订阅

这个周刊每个礼拜一发布,同步更新在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我没有三颗心脏”或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