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可以构建世界,但生活中的乐趣远不止于此。这里是我一周的精选。

周刊开源(Github:wmyskxz/weekly),欢迎提交 issue,投稿或推荐精彩内容。

题图

A23a是巨大的。其平坦的桌面如桌子般,一直延伸到地平线

A23a 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山,面积超过大伦敦的两倍。自 1986 年脱离南极海岸以来,它在威德尔海的海底泥中静止了三十年。2020 年,它重新漂浮并开始缓慢移动。今年四月,它进入了强大的南极绕极流,本应迅速北上,但却被困在一个巨大的旋转水柱中,称为泰勒柱。这个现象由物理学家 G.I.泰勒在 1920 年代首次描述。A23a 的命运展示了海底地形对海洋流动和气候系统的深远影响。

本周讨论:最小努力原则

(内容参考:《原子習慣》#8 行動(上) 最小努力原則

我印象中里“鸡汤”的一段话可能就是:

这个所谓的“励志公式”告诉我们: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一年后,你会取得显著的进步(远远大于 1);而如果每天退步一点点,你就会被别人远远甩在身后。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公式的正确性,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公式所反映的另一个效应:复利效应。巴菲特在投资领域提到的「投资复利」效应,应用在人生中,可能就是习惯

我们今天不聊习惯的重要性,我们聊如果你想要掌握一种习惯,应该怎么开始呢?

在 James Clear 的《原子习惯》一书中,他提出了通过微小的改变来建立和巩固习惯的方法。有四个核心:

  • 提示:让提示显而易见;
  • 渴望:让习惯更有吸引力;
  • 行动:让行动轻而易举;
  • 奖励:让奖励令人满足;

比如拿减肥来说,为什么「减肥药」比「运动、控制饮食」要更有吸引力呢?因为前者明显更加的「轻松」。

这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越轻松,我们就越有可能去做他,而且做得长久。

重复:你需要关注的是次数

马云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我们常常想得很多,却做得很少。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时,会开始计划、策划和学习,以“酝酿”决心。这些准备固然重要,但不会产生结果。只有行动,才能将想法变成现实。

如果我为写文章列出了二十个想法,那是酝酿。如果我真的坐下来开始写文章,那才是行动。而行动,才能真正建立习惯

如果你想掌握一种习惯,关键是从重复开始,无需力求完美。你不必描绘出新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只需要不断练习。这是第三定律的第一要点:你需要关注的是次数。

习惯的形成是行为通过重复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过程。你重复得越多,你的大脑结构就会越适应,从而能更高效地进行那项活动。

最小努力原则:越省力我们越爱做

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你早上起床时,会不自觉地去浴室刷牙,因为牙刷和牙膏就在浴室里。你只需走进浴室,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就能刷牙。

假如你早上到浴室时,发现没有牙刷和牙膏,你可能当天就不刷牙了,因为还要出门去买,太费力了。

因此,你可以检视一下自己大部分时间的行为,发现它们都简单易行,不需要多大激励。只有简单易行,你才会每天执行。阻力越小,你才会经常做,并坚持下去。

从本质上来说,你真正想要的是习惯带来的结果。你不是真正想刷牙,而是想要健康洁白的牙齿。你不是真正想健身,而是想要满意的身材。你不是真正想学英文,而是想要流利的英语。

结果是我们想要的,而过程是必须经历的。因此,我们需要让这个过程“阻力越小越好”。只有这样,即使你不喜欢这个过程,也会坚持做。如果你能让好习惯简单易行,就越有可能坚持下去。

环境启动:愈容易开始,愈容易行动

与其费力克服生活中的阻力,不如设法减小阻力。

在决定培养新习惯时,最好选择一个已经和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当你想要养成的习惯与生活节奏合拍时,它们更容易形成。

例如,下班回家路上如果健身房刚好顺路,你就更可能进去健身;相反,如果需要特地绕路去健身房,你可能就懒得去了。

所以,想办法让习惯与日常生活相关,让环境融入生活,你就更有可能养成习惯。

为了减少阻力,设置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比如,我早上起床时,牙刷已经挤好牙膏,我就更有可能刷牙。先把环境预先设置好,让你执行时非常顺畅不费力,你就会自然而然去做。

再举一个例子,当你想早上起来跑步,前一晚先准备好跑步鞋、水瓶、毛巾,隔天起床就更有可能去跑步。

环境设置的目的是让执行的阻力越小,你就越有可能去做。

CTA:愈省力,我们才会做得长久

  • 频率:常做比时间长更重要。频繁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建立习惯。
  • 轻松:执行时越轻松,我们才会想做、常做,才能坚持长久。
  • 环境启动:预先准备好行动所需的前置作业,阻力越小,越容易启动。

人类行为遵循最省力法则。我们天然倾向于选择付出最少努力的方式。

因此,创造一个环境,使人们更容易做正确的事。

降低与良好行为相关的阻力。阻力小,习惯就容易养成。

增加与不良行为相关的阻力。阻力大,习惯就难以形成。

预备好你的环境,使未来的行动更容易。

热点新闻

1、别人电脑死机,你趁机打广告

就在前段时间,7月19日-20日左右,美国、日本等地安装了美国网络安全企业“群集打击”软件(CrowdStrike)的计算机出现了大规模故障,引发全球各地一些版本的Windows软件的崩溃,银行、医院、航空公司等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出现一大片蓝屏,影响日常运行。

可万万没想到,响应得最快的是体育零售品牌迪卡侬(Decathlon),事发24小时之内就在加拿大快速投放了一个“蓝屏”广告牌,上面写着:故障?走,去户外吧。购买户外商品可享五折优惠。

当世界乱套了,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迪卡侬反而“趁火打劫”,既蹭到了热度,也凸显了品牌的幽默感,为因故障而烦恼的大众找到暂时松口气的方式,故障蓝屏上的表情也从哭脸变成笑脸了。

很快,这个热点也被雀巢旗下、始终倡导“休息一下”(Take a Break)的巧克力KitKat跟上了,不过它没有模拟微软蓝屏,而用了品牌的红色,用同样的套路鼓励人们趁着故障放松一下,把负面事件转换为积极情绪。


2、三星“折叠小镇”

折叠手机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除了在技术和设计上不断升级迭代,折叠手机还能如何继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那就得说说三星最近在伦敦的大动作,把伦敦当地的标志性事物都折叠起来了!

乍一看还以为被折叠的电话亭、巴士、路灯、长椅是 CG 的功劳,而事实上,这些奇特的画面都是当下在伦敦能看到的真实风景,是三星为了推广最新的 Galaxy Z Fold6 和 Galaxy Z Flip6 而联合伦敦交通局打造的“折叠小镇”(Fold Town)。

这些折叠艺术装置出现在仅出现在位于老街地铁站附近的折叠小镇。英伦风的红色巴士被向上折叠后有六米之高,十分逼真,因为艺术家 Caspar Philips 采用了大量来自废弃伦敦巴士的回收材料,按照单层巴士的真实比例建造。折叠电话亭、路灯、长椅则是出自艺术家 Jem Hughes 之手。


3、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辈子喝多少杯咖啡?(英文)

从纽约熙熙攘攘的街道到巴黎古色古香的咖啡馆,咖啡已成为全球数百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喝多少杯咖啡?

利用世界各地的咖啡消费量和预期寿命数据,以及平均咖啡价格和咖啡饮用年龄,该网站分析了每个国家/地区的普通人一生中在咖啡上的花费。

其中有意思的数据:

  • 卢森堡人喝的咖啡最多,一生喝 118,227 杯,每天约 5 杯,一生花费约 425,618 美元。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芬兰,每天 3.77 杯,一生喝 83,939 杯。
  • 丹麦的咖啡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为每杯 5.40 美元,而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价格最低,为 0.78 美元。
  • 夏威夷居民一生中为咖啡支付的费用最高(266,933 美元),而密西西比州居民支付的费用最低(61,054 美元)。
  • 平均而言,世界各地的人们在 22 岁时喝第一杯咖啡。

PS:有意思的是,查了一下 2023 年的平均寿命,卢森堡居然排名全球 15 名,平均 82.75 岁,而平均寿命第一的新加坡(86.61 岁),却不怎么有喝咖啡的习惯?(也可能是数据没统计到)


4、谷歌+始祖鸟,造出世界上第一条动力裤,3万块还卖爆了?

当提起可穿戴设备时,我们会想到什么?Apple Watch、小米手环,甚至前不久推出的三星戒指,但 Skip 这家公司,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可穿戴设备:裤外骨骼 —— MO/GO。

MO/GO 以「世界上第一个动力服装」的称号横空出世,于本周初开始预定,现在订购还能享受「早鸟价」4500 美元(约 33000 元)一件。这个售价显然有点超乎普通人想象了,因此 MO/GO 也推出了 8 小时租赁服务,一次 80 美元(约 600 元)

看看MO/GO里面是什么样的|图片来源:Skip/Arc'teryx

Skip 的口号是「Move More with Power(动力助力动)」,据 Skip 描述,MO/GO 在爬坡时,可以为佩戴者的股四头肌和腿筋提供 40% 的助力,在下山时减轻佩戴者膝盖的负担,日常活动会在体感上让佩戴者感觉轻了 27 斤,达到「身轻如燕」的错觉。

MO/GO 的核心是上面的外骨骼,它可以轻松拆卸,卸下后 MO/GO 就变成了一条始祖鸟的软壳裤。不卸下来,也可以通过按钮调节开关和动力模式,因此它和其他数码产品一样需要电池提供动力,最大助力模式下持续上坡续航能达到 3 小时,下坡就能像电车一样自动充电,就算爬山爬一半没电了,MO/GO 裤腰还缝了个备用电池袋。

文章

1、这届奥运会的设计,你给几分?| 巴黎奥运,大设计!①

印象当中,似乎很少有一场奥运会像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一样充满了两极化的争议。从开幕式到比赛日,都给人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在不在自己的审美舒适区,只能说各花入各眼。

设计总监约阿希姆·朗辛提出了三个目标:让体育走出竞技场、平等对待奥运会和帕奥会、庆祝男女平权。

没有量化的指标,只有美好且政治正确的想法。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目前奥运会所呈现的不同维度,来检验一下是否设计真的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主办方的意图。这篇文章就从审美设计的角度,看看以审美好和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如何将设计巧妙地融入在奥运会的各个角落当中。


2、40 篇必读白皮书,学习系统设计和软件架构(英文)

无论是有抱负的系统架构师、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还是技术爱好者,这 40 篇必读白皮书都将丰富您对系统设计的理解。


3、从第一原理性解释:电子邮件(英文)

长文警告。本文几乎涵盖了现代电子邮件的所有方面:历史、技术原理和使用方法。

同网站还有一个解释「互联网」的文章,同样是高质量。


4、思维层次:如何用第二层次思维做出更好的决策(英文)

文章探讨了第一层次思维与第二层次思维的区别,并强调了后者在做出决策时的重要性。第一层次思维通常基于即时利益做出快速决策,而忽视了决策的长远影响和复杂性。例如,为了节省时间而跳过餐食可能导致下午的疲劳和效率低下,或者为了省钱选择较远的住所却增加了通勤时间和精力消耗。相反,第二层次思维要求我们深入考虑决策的长期后果,包括职业发展机会和工作生活平衡。

文章引用了 Howard Marks 在其著作《最重要的事》中的观点,强调了第二层次思维的深度和复杂性。Marks 认为,第一层次思维简单且表面,而第二层次思维则需要深入分析和考虑各种可能性。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预测未来可能的结果、评估自己预测的准确性、比较共识观点与个人看法等,我们可以培养第二层次思维,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如何极快地构建任何东西(英文)

文章介绍了一种高效构建项目的策略,称为“概述速成法”(Outline Speedrunning)。这种方法通过递归地概述最小可行产品(MVP),快速填充内容,然后在完成后进行完善。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加载条”式方法快 10 倍,强调在完成之前不要追求完美,以减少压力并提高效率。


6、2024 年,如何优雅地使用 Windows PC

一篇分享一些作者目前使用 Windows PC 的心得体会。真不开玩笑,都 21 世纪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人群无法“优雅”使用 PC。


7、你也许不是懒,而是太疲劳了

文章探讨了人们行动力低下、拖延症严重的原因,提出这可能不是因为懒惰,而是由于疲劳。文章分析了疲劳的两种常见原因:决策疲劳和多巴胺缺乏,并提供了改善疲劳状况的建议。

好奇星人

1、狙击手参加奥运会射击比赛,能拿金牌吗 | 答案如下

先说答案:狙击手在经过特别训练后去参加奥运会,夺金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狙击手在战场上的精准射击与奥运射击比赛的要求存在差异,包括射击距离、目标大小、比赛规则、枪支特点等方面。

10美分硬币与10米气步枪项目靶子的大小关系示意 / airgundepot.com

狙击手在战场上的任务要求他们具备发现目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而奥运射击比赛则更注重运动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

尽管狙击手经过特殊训练,但他们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可能不如专业射击运动员,因为比赛的环境和要求与实战不同。

言论

1、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人们不指望从其他行业获得免费劳动力。我的家人不指望我的装饰师叔叔免费来粉刷他们的房子,我的朋友也不指望我们的会计师朋友免费报税,那么为什么还要我免费提供我的技能呢?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对技术角色的理解不足有关——人们低估了建立网站、创建 MVP 或制作平面设计所付出的努力。也许这是好莱坞的错?毕竟,他们倾向于将编码呈现为按键的快速敲击和屏幕上一连串的绿色字符,伴随着电子音乐的声音。要是现实也一样令人兴奋(而且快)就好了。

我不会匆匆忙忙地帮你一个忙(英文)

2、

你用来阐述你的痛苦的所有精神能量,都用来试图找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出路来摆脱你目前的困境,会好得多。最好把零时间花在你可以做的事情上,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你可能做的事情上。因为到头来,没人在乎。

没人在乎(英文)

3、

很简单,任何需要数千亿美元来证明自己的技术都是建立在糟糕的架构之上的。

OpenAI是如何生存的?(英文)

4、

是的,学习曲线可能很陡峭,而“魔术”有时会令人沮丧。但是对于 80% 的现代 Web 应用程序构建情况,Rails 已经足够好了。它经过了战斗的考验,它很凌乱,它很漂亮,最重要的是,它完成了工作

Rails 已经足够好了(英文)

5、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消费心理,从被动调整到主动。当你觉得消费有点累时,不要怀疑,你就是在劳动。同时,我们可以适应这种劳动,并且肯定它的价值。

理解自己所受的限制,就是自由的开端。

消费,是怎么变成情绪劳动的?

订阅

这个周刊每个礼拜一发布,同步更新在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我没有三颗心脏”或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