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可以构建世界,但生活中的乐趣远不止于此。这里是我一周的精选。
周刊开源(Github:wmyskxz/weekly),欢迎提交 issue,投稿或推荐精彩内容。
题图
在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正在成为大型活动中的常见威胁。无论是宗教朝圣、音乐节还是体育赛事,酷暑都在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和死亡。
本周讨论:消费主义的本质:花钱你会成为穷人,抠门你会成为新穷人
(本期参考:消费主义的本质:花钱你会成为穷人,抠门你会成为新穷人。【围炉夜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年轻人似乎越来越节俭了。像钟薛高、花西子这样的高价商品近两年频频被骂上热搜,走高端路线的零食、雪糕、奶茶和咖啡等品牌的业绩也一路下滑,不少都濒临倒闭。反而是走平价路线的品牌越来越多,几块钱的柠檬水成了大家的新宠。
这现象不止存在于年轻人中,连年长者的消费也更理性了。连价格坚挺如茅台也开始下跌了。与此同时,主打低价的电商平台如拼多多和 1688 迅速崛起,二手交易也越来越活跃。购物节的热度也在逐年减退。以前,双 11 这样的电商平台会自豪地公布销售额,而最近几年,这种公布变得越来越低调。
消费主义时代的转变
消费主义的出现,首先源自品牌的诞生。品牌的出现,让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做出购买决策,从而加速了消费主义的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大家粮食自给自足,工具家具自己造,所有人都是生产者。而工业革命和火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以前大家买东西都要去集市,看货比三家,还得担心货不对板。而有了品牌之后,大家可以直接去买自己信任的品牌,省去了很多麻烦。就像你去商场买鞋,即使一层楼全是卖鞋的店,你也会直接走向耐克或者安踏,因为你认这些牌子,觉得它们质量好,款式好看,穿着有面子。
生产与消费的分离
工业革命后,生产与消费被彻底分离。消费者不再知道商品的来源,只能通过品牌和广告去理解它们。这使得商品在我们眼中变得抽象和拜物化。品牌不仅提供安全感,还通过符号化和图腾化,让商品价值超越了其本身的成分。
以猪肉为例,以前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看过杀猪的过程,知道猪肉是怎么来的。而现在的城市居民,要搞清楚猪肉的来源就很难了。我们在超市看到的猪肉,是被保鲜膜包好的,放在生鲜区中,完全看不到它的生产过程。
猪肉在我们眼中,变成了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抽象且拜物化。
广告与消费文化
广告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文化。最早的广告主要描述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而图像革命让广告变得更有吸引力,突出了商品的心理效用,以操纵消费者意识。如今的广告更注重引发焦虑和提供解决方案,让消费者通过消费来获得心理满足。
比如,日化产品的广告套路,一般都是展示模特完美的肌肤,然后告诉你这是因为使用了某种化妆品或护肤品。汽车广告也是如此,很少介绍车本身的配置,而是通过展示车主的社会地位,暗示拥有这种汽车的人是成功人士。
19 世纪的资产阶级是消费文化的先锋。他们通过购买高档商品来展示自己的品位和地位,从而区分自己与工人阶级和贵族。崇洋媚外的现象在当时很流行,因为外国文化在他们眼中更加独特和难以模仿。
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很喜欢英国文化,觉得英国的东西更高贵。而英国的资产阶级则迷恋法国文化,认为法国的东西更时尚。这种崇洋媚外的心态,正是为了通过难以模仿的外国符号来彰显自己的独特地位。
反叛文化与消费主义
1960 年代的反叛文化起初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抗,但实际上,它只是消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年轻人通过特定的符号和消费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叛逆,从而刺激了新的消费市场。即使是反主流文化,也未能摆脱消费主义的影响。
比如,反叛文化中流行的嘻哈风格,标志性的是宽松的衣服、金链子和限量版的运动鞋。这些符号虽然看起来与主流文化对立,但实际上也是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反叛文化不仅没有摧毁资本主义,反而为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钱与抠门:两种困境
如今的社会,贫穷意味着被排除在消费社会之外。新穷人们无法通过消费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心理上产生自我屈辱感。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必要行为,无法履行这一责任的人变得非常多余。
比如,在以前的生产型社会中,贫穷并不羞耻,反而有一定的精神优越感。比如宗教教义中,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而在消费社会中,贫穷意味着无法参与消费,无法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花钱意味着享受和地位,但也会让你陷入财务困境。花钱多了,自然就会成为穷人。举个例子,一个月薪一万的人,如果每个月都要花八千元来买名牌服装、吃高档餐厅、买最新的电子产品,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入不敷出,甚至需要借债度日。
而抠门虽然能存下钱,但在消费社会中,抠门也会让你成为新穷人。新穷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贫穷,而是指那些无法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人。比如,一个人每个月只花两千元,剩下的钱全部存起来,不参加社交活动,不购买任何品牌商品。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让他积累了一些存款,但也让他在社交圈中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看法
我认为消费主义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我们应该站在第三面上,温和地与消费主义共舞。享受消费带来的便利,但不被商品定义。努力赚钱,但不把钱视为唯一的信仰。我们可以现实一点,但不要被现实所吞没。拥抱市中心的大房子,同时也在脑中建构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举个例子,我曾言辞激烈地批评钻石是智商税,觉得不如买黄金。但现在我意识到,钻石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象征着浪漫和爱情。有些人愿意花几万块钱买个没用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看重这种浪漫,而不是经济价值。
再举个例子,网购平台总是通过各种节日促销来吸引消费者,比如双 11 购物节。在这种节日里,人们常常会因为各种折扣而疯狂购物,买很多平时并不需要的东西。尽管这种促销带来了短暂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可能会造成浪费和财务压力。
还有奢侈品广告,比如劳力士手表,广告中展示的并不仅仅是手表的精美设计和高超工艺,而是通过明星代言和成功人士的使用,暗示拥有劳力士的人都是社会精英。这种广告方式让消费者相信,买一块劳力士手表不仅仅是买一件商品,更是在买一种身份和地位。
总结来说,消费主义有其问题,但也带来了便利。我们需要客观看待,找到一个平衡点。消费可以带来生活的便利和满足,但不应成为我们唯一的追求。我们可以享受消费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被商品和广告所左右。
希望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启发,在消费与理性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感谢耐心阅读,Be Better~
(内容有大量删减,强烈建议去观看原视频)
热点新闻
据新浪科技报道,去哪儿 CEO 陈刚发全员信宣布,从 7 月 15 日起,每周三、周五,员工可以灵活选择办公地点。
为了保证混合办公落到实处,陈刚在信中特意强调,员工按规定混合办公,「无需任何申请审批」。
据了解,去年 10 月,去哪儿开始了为期 9 个月的混合办公试验。回收数据显示,员工对混合办公的各个维度反馈正面——超过九成的员工认为混合办公后幸福感有明显提升,员工主动离职率在混合办公后下降了三成。(是哪个打工人羡慕了我不说)
文章
1、管理自己(英文)
不要试图改变自己,而是集中精力提高你已经拥有的技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取决于对自我认知的深度。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者如拿破仑、达芬奇和莫扎特,都是通过自我管理实现了卓越。
作者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要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表现?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属于哪里?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自己,做出最大的贡献。
2、为什么建议不起作用??(英文)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人们向别人求助,却常常忽视他人的好建议。为什么会这样?这篇文章详细罗列了可能的种种情况,并用实际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情况。
很多时候,建议的效果取决于接受者的理解和意愿,而不是建议本身的质量。
3、大灯泡阴谋(英文)
在 1924 年,全球主要灯泡制造商在日内瓦成立了 Phoebus 卡特尔,这个组织通过缩短灯泡寿命来增加销售和利润。卡特尔将灯泡的寿命从 1500-2000 小时缩短到 1000 小时,并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罚款制度确保成员遵守标准。尽管卡特尔在初期取得了成功,但随着廉价日本灯泡的涌入和二战的爆发,Phoebus 卡特尔最终解散。
这个故事揭示了工业界如何通过“计划性报废”来操控市场,并对消费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4、美好生活的十二个基础(英文)
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计划在一年内通过 12 个关键习惯来强化生活的基础,每个月专注于一个习惯。习惯包括每天锻炼30分钟、建立任务捕捉系统、跟踪支出、健康饮食、每天阅读 10 分钟、每周结识新朋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写作 10 分钟、与亲密朋友进行真诚对话、进行深度工作、整理空间和每周志愿服务。
每个习惯都有详细的解释和推荐的阅读书单,旨在帮助读者通过小而持续的改变来提升生活质量。
人们总是试图做各种聪明而困难的事情来改善生活,而不是做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拒绝参与那些让生活变得糟糕的活动(生活自然会变好)。
依旧是来自饭饭的优质清单,都是一些把生活场景细节和具体行动结合很好的建议,挑选一些:
- 纪律胜于激情。前者是可以训练的,后者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只依靠激情,你将无法完成伟大的事情。
- 拖延是天生的,所以要把它用在坏事上。”我现在就想伤害自己。一小时后我就去做。” “我现在想抽烟,半小时后我就去抽”。然后重复。就像我们的好计划会因为拖延而失败一样,我们的坏计划也会因为拖延而失败。
- 斯特金定律(Sturgeon’s law)指出,90% 的东西都是垃圾。如果你不喜欢诗歌、美术或任何东西,很可能你只见过垃圾。去找找吧!
- 坏事发生得很突然(大流行病)。好事会逐渐发生(疟疾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不会让人觉得是 “新闻”。努力记录好的事情,避免对世界产生不准确和悲观的看法。
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爱情的看法,分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认为爱情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学反应;二是从制度角度,认为爱情与婚姻制度密不可分。文章还引入了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作为佐证和讨论。谁认真就真的输了吗?
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养过猫,它仅仅是存在就足够治愈你,你不会过分要求它,反而会主动承担起喂食、铲屎、检查等一系列责任。我觉得,爱与被爱就是这样产生的。
7、色轮错了?色觉的实际工作原理(英文)
这篇文章探讨了颜色的本质,揭示了艺术家、打印机和电视屏幕对颜色的不同理解。艺术家使用红、黄、蓝三原色,而打印机使用青、品红、黄三色,电视屏幕则使用红、绿、蓝三色。文章深入解释了这些差异的原因,并通过物理学和人类视觉系统的复杂性来解答颜色的真正来源。
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成功推广,覆盖范围从最初的 13 平方公里扩展到 3000 平方公里,订单数同比增长四倍。尽管有人担心无人驾驶会取代司机的工作,但历史表明,技术进步往往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文章通过中国丝绸业、英国纺织业和美国马车夫的故事,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不可避免性。最终,文章呼吁社会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技术进步,鼓励创新和创业。
好奇星人
1、什么?网球以前竟然不是黄色的?|YOU KNOW WHAT
让我们先从网球的起源开始说起。
据说网球的雏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法国,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世爱玩的“手掌游戏”(jeu de paume)。而现代网球则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当时是还是草地网球,在英国贵族们中间流行开来。因英国盛产羊毛,使用羊毛、橡胶或黑/白色的麦尔登呢毛毡织物来制作网球,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网球是黑色或白色的。
后来,转折点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电视画面从黑白到彩色的升级迭代,那时通用的黑/白色网球,在彩色电视画面上也难以被看清楚。
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在 1972 年实施规定,开始使用荧光黄的网球,因为荧光黄是可以同时在彩色和黑白电视下实现最佳视觉效果的颜色。不过,温网最开始还是继续使用传统的白球,在多方极力推动下,最终才在 1986 年改用荧光黄网球。
首先,尸僵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减少和耗尽。
ATP 是细胞的能量“货币”,负责储存和传递能量,将食物能量转化为肌肉运动的动力。它像外卖员,“不生产能量,只是能量的搬运工”。
生物体死亡后,呼吸停止,身体缺氧,肌肉中的糖原进行“无氧糖酵解”,最后糖原耗尽,ATP 浓度下降。ATP 使肌肉能张弛变化。死亡后,ATP 逐渐减少,肌肉就慢慢固定在收缩状态里,最后形成尸僵。
相比之下,超市里的肉在屠宰后经过一系列处理,如禁食、静养、致昏、放血、冷却和排酸等步骤,使得肉质变得柔软嫩滑。这些处理方法不仅符合动物福利原则,还能有效避免尸僵的形成和影响。
我们吃到的肉,是哦机上都是尸僵解除之后的肉。
言论
1、
以前老抱怨配置不够,但是 2-3 个人围坐一台老式黑白的小电视机,玩俄罗斯方块、拼图也能玩的津津有味,一人一条命的魂斗罗也能玩的开开心心,游戏设备好像也并不是衡量游戏配置的最高标准,有朋友陪才是。
所以有趣的从来都不只是游戏,而是那个陪你玩游戏的人。
–游戏为什么会越来越无聊?(视频)
2、
下次你的孩子开始和你说话时,把手机收起来。关掉电视,或者停止我们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你会清楚地向他们发出信号:我爱你,你很重要。
在一个心不在焉的世界里,全神贯注是爱的美丽证明。
–关注是爱的证明(英文)
3、
如果 Android 设备(手机或平板电脑)曾经登录过特定的 Wi-Fi 网络,那么 Google 可能知道 Wi-Fi 密码。考虑到有多少 Android 设备,Google 很可能可以访问全球大多数 Wi-Fi 密码。
–谷歌几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Wi-Fi密码(英文)
4、
我尽我所能让我的职业生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今天早上,我开车去办公室开会,路上耽搁了大约 10 分钟,我心想:”是啊,路上的其他人对我上班的快慢也有发言权”,就像其他人对我从事的项目或工作的时间也有发言权一样。
–你永远无法完全控制你职业生涯的弧线(英文)
5、
喜欢你的工作和雇主是可以的。只要明白,作为一名员工,你是一次性的。
–作为员工,你是一次性的(英文)
6、
只要有可能,就应该从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选择,否则读博只是把眼前的就业困境,推迟到几年后,而且那时的选择余地比现在更少。
订阅
微信搜索”我没有三颗心脏”或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